寻芳赏木践真知 绿韵满园育新人—生物科组开展校园植物科普与生态实践系列活动

寻芳赏木践真知  绿韵满园育新人

生物科组开展校园植物科普与生态实践系列活动


为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内涵,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生物科组以“科技赋能生态文明”主题讲座为序章,拉开“寻芳赏木·尊重自然”系列活动的帷幕。讲座通过案例解析与互动研讨,深入浅出地阐释了AI物种识别、生态监测等前沿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,激发师生以创新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,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理论根基。 

生物科教师团队以“课堂+实地”双轨模式展开教学在理论课堂中,教师以植物分类学框架为基础,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演示物种判定方法,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认知体系;在实践环节,师生组成探查小组,手持智能设备穿梭于校园林荫道、生态角与中草药园圃,通过观察叶片纹理、比对花果特征、记录生长数据,完成校园植物“数字档案”的初步采集。活动特别引入“植物文化解码”环节,鼓励学生查阅文献梳理校园内本土物种的民俗典故与经济价值,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双向渗透。

完成统计后,初二学生开始为植物制作专属“身份证”。学生依据模板,在挂牌上标注植物的中文名称、科属分类,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主要价值。制作完成后,生物科老师带领学生们将挂牌悬挂在对应的植物枝干上。校园里的植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名牌”。



    活动延伸至校园绿化养护环节,来自周边郊区的学生发挥农技经验优势,组建“果树养护小队”。他们结合植物生理学知识,现场演示疏枝、短截等专业修剪技法,对龙眼、黄皮等果树实施科学养护,并将修剪下的枝条用于堆肥实验。此过程既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,更体现“玩中学,学中悟”的教育理念

本次活动通过“认知探究实践传承”的闭环设计,实现三大教育突破:一是构建“一树一故事”的校园生态课堂,使校园乡土植物成为鲜活教材;二是创新“AI+传统文脉”的跨学科学习模式,培养学生数字时代的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;三是打造“我的校园我守护”劳动实践品牌,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。后续,学校将持续完善生态教育体系,让草木芬芳浸润育人全程,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校园书写新的篇章

 


 

撰稿:郭熊

初审:马骏骅

校对:刘亮

一审:欧阳德成

二审:王文博

三审:靳道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