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校共育促成长,携手同心待穗开
----广州市新穗学校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家访活动
现在的联系方式很多,诸如电话、手机、互联网等,但是我校的许多班级团队却选择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之际不辞辛劳,披星戴月地开展了家访活动。是什么让他们不约而同地采用这种最耗时,最劳累的沟通方式呢?
广州市新穗学校党支部书记陆伟文说过:“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又温暖的修行,是美丽的遇见,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,我们要与家长站在一起,做有温度的教育,不做“电话”中的老师”。我校教务处副主任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庆兵主任坚定的认为:“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,家访是每一个班主任必修的一门课程,面对面才能心贴心。我们要到孩子的家里看一看他们生活的环境、了解孩子的社会关系、家长的管教方式等,深挖学生的成长经历,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,以便更好地做教育。”
敲家门,扣心门
初二(1)班班主任邹海平老师首先带领着老师团队敲响了学生家门。每到一个家庭,初二(1)班老师们都会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学生家长做以报告,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点赞,对学生的不足也会一一指出,激励学生前行。同时深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,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背景,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育人计划,尽心尽力做到让家长信任、放心。通过此次家访,初二(1)班老师从家长层面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,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问题,希望通过此次家校教育的想法碰撞,能达到更好的教育实践效果。
300里之行,温情家访
初二(3)班班主任欧阳德成老师带领着老师团队驱车300里,一路奔波,从未停歇。在家访过程中,初二(3)班老师对行为偏差严重的学生,积极与家长沟通,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在家表现情况,共同督促学生进步。老师重点向家长反馈了学生在校期间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等方面发展情况。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状态,特别是自主学习效果、作业时间、作息规律、心理状况以及锻炼身体、承担家务劳动等方面情况。在家访中,老师不仅了解孩子的“长”与“短”,倾听家长的“思”与“虑”,还访出了成长力、学习力和沟通力。
无一遗漏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
初三(2)班老师团队在班主任徐健强老师的带领下“一个都不能少”地对全班15个同学进行家访。在家访期间老师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款待和一致好评,接收到不少反馈,也发现了学生的在家问题。如部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生硬死板,喜欢翻旧账,用旧眼光看孩子;部分同学没有把在学校学到的良好作风带回家,内务较差,学习时间较少等。
懂得和理解才是教育的起点。通过家访,初三(2)班老师们切身感受,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的轨迹、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,在家访结束后,班主任徐老师将在家访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反馈给家长和学生,作了进一步的指导。
爱的家,访之旅
初三(1)班班主任陈照老师和执勤教师驱车前往部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,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沟通。通过和家长的促膝谈心,深入了解到学生的身体近况、家庭情况、成长背景,也理解到父母和孩子偶有矛盾的根源,其实都源自于深深地爱。老师们勉励学生克服暂时的困难,理解父母深沉的爱。初三(1)班老师向家长介绍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,同时了解了学生在家的学习环境及表现,并表达了对学生的期许。通过此次家访,也让老师们深有感触,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幸福的种子,从萌芽到绽放,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缕阳光,一点水分,一撮土壤,而更是需要整片天空的沐浴和抚慰。
家访心声,叮咛深情
初三(5)班班主任崔勇老师和执勤教师在家访中与家长、学生面对面促膝长谈,深入了解学生的校外住宿、学习和生活情况,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、交友安全、饮食安全,按时到校上课,遵守校纪校规。同时老师们也分别向家长介绍了学校对学生的假期管理规定与要求,希望家长给予孩子更多关注,特别在身心上对学生多关注多引导,加强家校联系,共同帮助学生顺利成长。最后老师们认真听取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及建议,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,以达成教育合力,发挥综合效应。
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已经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家庭教育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!家校共育不再是部分家长认为的独角戏,而是一场共同努力的旅程。所以建立健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,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,更好地把专门学校学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。只有家校通力合作,共同育人,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,开出属于自己的芬芳之花,结出属于孩子自己的新“穗”!
撰稿人:李海 孔祥升
初审:曾庆兵
校对:欧阳德成
审核:付亮